人民网成都9月19日电 (记者张玉琳、实习生吕雯)民生涵盖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养老就医等方方面面,关系着人民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在9月19日举行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勇用“三个更加注重”来概括了“十四五”四川的民生工作。
公共服务从聚焦“全面覆盖”到更加注重“优化供给”
“十四五”期间,四川以公共服务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两次修订四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提高了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等项目服务标准,新增了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等服务项目。首次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纳入规划,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基础设施从聚焦“补齐短板”到更加注重“便利可及”
四川聚焦养老、托育、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省养老服务中心、省妇女儿童中心、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进一步强化设施的便利性与功能性,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可及可享。为破解家长“带娃”难题,四川将托幼一体化工作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依靠公办幼儿园改扩建一批托班,就近就便提供托育服务。同时,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抓手,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综合体,从养老托育,到社区助餐,再到文娱教学,以及家政便民等,一应俱全,有效满足群众高频服务需求。
民生保障从聚焦“完成指标”到更加注重“温暖人心”
截至目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9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完成,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在民生工作推进中,四川更注重提升民生服务温度,重点关注失能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例如,四川开展了失能老人“健康敲门行动”,为居家失能老人免费提供上门健康服务累计250万余人次,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就业服务保障,切实为这些群体筑牢“保障网”、撑起“暖心伞”。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紧扣老百姓对民生‘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新期待,加快完善服务标准体系,精准回应群众在养老、托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关切。”黄勇说:“同时,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民生服务响应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真正让经济发展指标转化为人民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