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卫星“天眼”瞰护绿水青山高颜值,以遥感“智脑”赋能生态文明高价值,守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共绘八桂生态文明山水图景。
遥感织网
擦亮广西生态“金字招牌”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但见大屏幕上的森林资源变化图不时滚动,实时更新着广西111个县(市、区)森林资源变化新数据。
“这张动态图是我们和林业部门联合研发广西森林资源智能管理平台的结晶。”该院相关负责人说,平台创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办”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林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介绍,该院与广西林业部门研发的遥感影像自动处理与应用系统、空天一体化光学遥感影像处理系统、森林覆盖率统计分析系统、森林资源遥感影像变化自动检测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广西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工作。
“在广西森林资源变化遥感监测项目中,通过AI智能识别与人工复核的监测方法,能提升35%以上的判读效率,减少15%以上外业工作量。”该院遥感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在2018—2021年度广西市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森林覆盖率的绩效考核中,采用遥感监测成果监督后,广西每年造林300万亩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也从2017年的62.31%上升到2021年的62.55%。
依托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等测绘技术,该院开展了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常态化监测、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等项目,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保障。
在桂林、玉林等设区市的古树名木资源调查项目中,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古树名木区域正射影像进行三维建模,及时获取生长现状和保护情况,实现了珍稀资源监管可视化、信息化。
在自然保护地方面,目前已完成2024年影像分析和变化图斑判读,覆盖全区22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23.95万公顷,为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地开发建设项目监管、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依据。
试点先行
守护北部湾畔“海上绿肺”
广西是我国红树林重要分布区。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具有消浪护堤、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固碳储碳、改善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
2019年,该院在北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全国首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为全国提供示范经验。此次确权总面积约80.23平方公里,涵盖红树林、盐沼草和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通过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强化生态监管责任,为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规范依据。
与此同时,该院承担了“广西红树林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项目,通过对近20年广西红树林的空间分布情况、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生物量和碳储量空间分布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形成了广西红树林遥感监测数据库,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红树林专项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为广西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2024年7月,自然资源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公布2023年度开放基金立项项目,该院申报的“多源遥感融合的红树林碳库快速调查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批立项。随着项目的如期推进,将为红树林管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技术成果在守护北部湾‘海上绿肺’的同时,还将为东盟国家沿海生态系统监测、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8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印发实施,“非禁即准”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数据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该院将通过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形成典型应用示范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驱动与东盟国家更广泛的卫星遥感技术合作。
立体监管
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伤疤”
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举措。面对广西废弃矿山土地损毁面积大、修复历史欠账多的严峻挑战,该院整合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创新构建了全流程监测监管与智能分析体系。
据介绍,该院利用遥感技术创新影像快速生产和三维建模,全面掌握广西矿山开发利用、土地损毁、复垦治理等本底数据,有效破解了传统管理中数据分割、重复投入等难题。
在此基础上,该院研发的“广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于2023年10月正式启用。该系统涵盖数据库、管理平台及外业核查App三大板块,构建区、市、县工作联动、业务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废弃矿山数据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管理。
目前,该系统已成功支撑2023—2024年广西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核查、公益林动态调整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数据共用共享、业务自动流转,关键业务环节进度可控、问题可查、责任可究,助力广西完成“十四五”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伤疤”目标任务。
2025年3月,由该院联合国内17家单位共同编制的团体标准《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监管数据库建设规程》正式实施,推动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将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精细化水平。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团体标准构建了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融合遥感、地理信息、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基础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管理、工程实施等多源数据,构建了三维立体监管数据库,可实现生态修复工程进度、质量、资金的精细化监管,为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技术立标
算清自然资源“产权细账”
“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3803.09公顷。漓江国有面积3709.32公顷,集体所有面积488.67公顷。”在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实景三维演示厅,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自然资源“谁所有”“谁来管”“谁使用”。
作为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技术支撑单位,该院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推进了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调查由平面模式向立体管理模式转变。该平台已应用于北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省级示范点、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中下游段(广西境内)确权登记等国家级试点工作中,所形成的经验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2020年,该院承担广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项目,全面摸清了合浦县6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开展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估算,完善了清查技术规范和报表体系,建立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广西经验”。
2022年11月,该院承担的“广西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这对于全面了解广西林权历史沿革、合理指导历史林权分类处置、探索创新林权地籍调查等工作意义重大。”该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说,
在2022年来宾市兴宾区集体林权试点地籍调查中,完成8658宗林地面积8666.67公顷,调查成本降低63%,获得了群众广泛认可。
据了解,2019年以来,广西分批次分区域分类型优先开展自治区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49个自治区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地籍调查,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生态保护补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生态文明建设算清了“产权细账”。
“充分发挥倾斜航摄、实景三维技术优势,以九万山、邦亮、弄岗、金钟山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勘界立标试点取得成功。”相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8月1日,该院牵头编制的地方标准《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技术规范》发布实施,为保护广西生物多样性、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唐广生 潘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