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长廊上,85岁的吴登云佝偻着身子,缓慢地去病房查房,百余米路,每一步都印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牵挂。
9月14日,记者来到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见到了这位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的老医生。
医院的院史馆里,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奖状、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吴登云六十余载扎根高原的坚守。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1963年,这名来自江南水乡的青年,带着一身医术和满腔赤诚,跨越数千公里,在风雪肆虐的帕米尔高原扎下了根。
当时的乌恰县人民医院,算上吴登云在内只有3名医生、5间土房和13张病床,没有条件分科室,值班医生要接诊所有病人。吴登云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成为一名全科医生,为乡亲们祛除病痛。
60多年来,吴登云的足迹遍布了乌恰的每一个乡村和牧点,走过多少崎岖山路,诊治过多少名患者,他自己也说不清,他把一颗心深深扎在帕米尔高原。正因如此,帕米尔高原上“生命守护使者”“马背医生”“白衣圣人”的美名广为流传。
在乌恰县人民医院院史馆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牧民紧紧拥抱吴登云。1971年时这位牧民还是个两岁的孩子,不小心掉进火堆,全身50%的皮肤被烧焦,生命垂危。经过半个月的抢救,孩子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但接下来急需做植皮手术,吴登云先后从自己大腿和小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移植到患儿身上。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我们医务工作者在病患面前,尤其是面对危重病人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尽全力抢救、再抢救。”吴登云说。
1966年冬天,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了乌恰县人民医院,急需输血。吴登云毅然捋起自己的袖子,为病人输血300毫升,救下了病人。“我献出的只是一点血,别人获得的却是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情。”吴登云说。
多年来,吴登云先后为病人无偿献血8400毫升,接近两名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子女、医院同事都成了“移动的血库”。如今,乌恰县有1000多名各族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了“永恒血库”志愿者活动。
1984年金秋,吴登云走上了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岗位,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医务人员短缺。吴登云制订了一个“十年树人计划”,他到各乡镇卫生院物色医护人员,白天上班,夜里帮助民族同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然后把他们送到自治区的医院去进修,进修回来,他又手把手地“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批本地医生,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
2001年,吴登云从医院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牵挂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不是坐诊,就是到病房里查看病人。
在采访过程中,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寄语赠给年轻医生时,吴登云说,他对年轻医生主要有两点希望:一是要始终将病人视作自己的家人,倾注真心与关怀;二是必须刻苦钻研、精进医术,练就高超的专业本领,以扎实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吴登云留下来了,他的三个子女也留了下来。院史馆里还挂着一张双胞胎女孩的照片,讲解员介绍,这是吴登云的大女儿吴燕救下的孩子。作为乌恰县人民医院的护士,吴燕深受父亲影响——在她分娩不到40天时,曾为一名产妇献血,而照片里的双胞胎,正是那名产妇获救后所生。
不幸的是,吴燕在一次转运病人的途中遭遇车祸,年仅29岁就去世了。清晨6时噩耗传来,吴登云痛彻心扉……但第二天早上,吴登云依然像往常一样走进门诊大厅,医护人员含泪望向吴院长微驼的背影。
吴登云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乌恰。如今,85岁的吴登云还担任着乌恰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
他说:“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乌恰县,还选择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还病人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郭玲)
(责编:陈新辉、杨睿)